正规下注平台(中国)有限公司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学院概况  本科生  研究生教育  科学研究  招生就业  新闻中心  学科设置  精品课程 
21世纪论坛
 21世纪论坛 
 博士论坛 
 MPA论坛 
 
   
当前位置: 首页>>学术论坛>>21世纪论坛>>正文
21世纪论坛第125讲
2011-12-29 10:17  

题  目:中国的睿学传统

主讲人:张连良 教授 

时  间:2011年12月15日  下午 1:30-3:30

地 点:辽宁大学 崇山校区 五洲园大会议室

主办单位: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

 

专家简介:

张连良,男,1956年11月1日生,满族,籍贯辽宁。教授,博士生导师。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教授,中国哲学史学会理事,吉林省哲学学会常务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哲学。

代表性学术观点:
◆心理与文化的关系问题是生存论哲学的基本问题
◆心理与的辩证法是中国哲学的内在逻辑

主要学术著作:《创造思维心理机能的哲学阐释》、《佛教精华》、《中国古代哲学要籍说解》
主要学术论文:《建设合理的哲学理性》《哲学怎样才是合理的》《心理与文化的关系问题是生存论哲学的基本问题》

 

会议记录:

一、为什么要提出“睿学”

用“中国哲学”来担当整体的中国古代思想有诸多的不满意之处,故提出“睿学”的概念,它是针对“哲学”的概念提出的,来反映中国哲学的学科精神。张教授认为,对于国人来讲是“被哲学”的,是按西方哲学式文化形态和样式来挖掘中国古代的思想内容、样式,从而加以命名的。

西方哲学主要彰显的是世俗理性和文化理性,其中宗教亦起到重要的作用,因为西方哲学调节自身精神由哲学和宗教完成。

而在中国,没有宗教的精神何以可能?难道说没有宗教就没有承担宗教的精神内容了么?

二、“睿”的出处及其意义

《尚书·洪范第六》“五事。一曰貌,容仪。二曰言,词章。三曰视,观正。四曰听,察是非。五曰思,心虑所行。貌曰恭,俨恪。言曰从,是则可从。视曰明,必清审。听曰聪,必微谛。思曰睿。必通于微。恭作肃,心敬。从作乂,可以治。明作澈,照了。聪作谋,所谋必成当。睿作圣。于事无不通谓之圣。”

       在此中之“睿”义,即张教授所提“睿学”之“睿”之出处。这里,睿所体现的是世俗理性与神圣理性的有机统一。所以,用“哲学”来替代世俗理性,而使所谓的“中国哲学”丧失了神圣性的意义,是不对的。

三、古希腊哲学时期和先秦子学时期的对比

1、古希腊哲学之前的希腊文化主要有两种代表:

(1)迈锡尼神王文化,即宗教性与日常理性统一的文化。

(2)古希腊城邦精神,表现在城邦制度中话语权成为重要的政治工具;社会活动完全公开;所有的人都是同质同价的。

故此,希腊哲学时期是一种断裂性的突破,是对之前的文化的突破。

2、先秦子学作为超越性的、自身全部内涵顺遂上升的自然发展,是对夏商周文化的继承。

我们知道,夏商周时期的文化是一种礼乐典章制度的文化,待其发展到春秋战国时期却礼崩乐坏。而先秦时期正是在这种条件下以重新发现社会伦理生活的形式伦理,统辖社会伦理生活的内容为目标的。

       这其中具有鲜明的天道观念。天道,即万事万物的基础和规定者,是具有意志的人格神,是天命。它是由三个子观念构成的整体性:

(1)天道:宇宙万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是万物存在、统一存在的把握。

(2)天人相通。

(3)天道是可以被人所运用的理性方式。

天道是人道的基本原则,人道是天道的存在形式。

 

 

本次论坛,张连良教授从《尚书·洪范》中所提之“睿”的角度来讲对一直以来所用的“中国哲学”的概念囊括的不完整性进行重新的解读。提出“睿学”的概念来针对“哲学”的概念同时也反映中国哲学的学科精神。张教授认为,对于国人来讲是“被哲学”的,是按西方哲学式文化形态和样式来挖掘中国古代的思想内容、样式的,从而加以命名的,而我们应当加以区别。

之后,在场的各位博士和学生就讲座中的所探讨的内容提出问题。一位同学就儒家和其他各家的关系问题进行提问。张教授指出,诸子百家之间的关系是内在统一性的关系,而非对立的,是内在统一性基础之上的互相区分。所谓的用儒家统摄其他各家,是哲学逻辑上的统摄,而不是观念上的。具体观念作为人的一种观念本身就是具有局限性的。在对另一位同学就中西文化发展起源及方向问题进行回答时,张教授说,一种文化会提出什么样的理论问题是基于其自身文化是奠基于什么样的人性论设定的。西方是单质性的设定,所以一直都具有寻找不到形而上学的焦虑,而中国则是一种有机整体论的设定,所以在中国不存在相似的焦虑。

       最后,王雅教授对本次论坛做了总结。她再次肯定了张连良教授此次选题即“睿学”概念的提出在现今学术界的价值和意义,我们应该纵观中西的四项文化的发展史,进行深入的思考并努力发现新的问题和研究方向。最后,经老师和学生的热烈讨论之后,本次论坛在老师和同学们经久不息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