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规下注平台(中国)有限公司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学院概况  本科生  研究生教育  科学研究  招生就业  新闻中心  学科设置  精品课程 
博士论坛
 21世纪论坛 
 博士论坛 
 MPA论坛 
 
   
当前位置: 首页>>学术论坛>>博士论坛>>正文
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博士论坛第153讲
2011-12-12 11:52  

   目:类本质与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体系的主体建构

主 讲 人:叔贵峰  博士  

   间: 2011 1114  下午300--500

   点:崇山校区  博远楼  401

 

内容摘要

一、“类本质”自德国古典哲学以来的内涵界定

1、黑格尔将人“类本质”归结为理性,并将理性的类的发展确定为主观精神(意识、自我意识、理性)、客观精神(法、道德、伦理)和绝对精神(艺术、宗教、哲学)三个辩证运动的过程。

2、费尔巴哈将“类本质”扩充为“理智、意志和心力”的综合体,但同样认为“类本质”是在历史的发展中不断丰富自身。

3、青年黑格尔派的通过对于圣经的历史主义考察,将宗教的“圣史”还原为人类的历史,并最终允诺为一个人类“解放”的哲学命题(本体论的承诺):将原来通过宗教在天国实现的解放变革为通过“类”(人自身)在尘世实现的解放。

二、关于“类本质”理论中的思维定式

在马克思哲学产生以前,哲学界对于“类本质”的界定已非常明确,其内涵已成为哲学上公认理论,并且成为了人们分析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思路。马克思在建构自己哲学时仍然秉承着这种思路。这些思想具体包括:

1、“类”是人的本质;人的本质必须要从人与动物的比较中作出规定。黑格尔将其归结为理性的“自我意识”,从而与动物的“感觉直观”相区分。费尔巴哈将其扩充为一个集中理智、意志和爱的综合体,从而与动物的种的遗传相区分。马克思将其归结为类活动,从而将其与动物的“直接同一”本能活动相区别。“人的类特征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5月版,96.

2、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的本质是内在的,其是否存在的证明要通过外在的对象,这即是人的本质外投、外化的过程,也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过程。黑格尔通过“实体即主体”来将“自我意识”对象化为隐藏在现象背后的“实体”;费尔巴哈通过“宗教异化”来将“类本质”对象化为上帝;马克思则通过“实践”将“类本质”对象化为“属人世界”。因此,三者主要分歧只是停留人的本质的内容之上,而其对象化的思维方式则完全一致。马克思称人“在他所创造的对象中直观自身”、“ 工业的历史和工业的已经生成的对象性的存在,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5月版,9788.

3、类本质的完全实现就是人的自由和解放。黑格尔通过“绝对精神”实现的人类理性认识真理的概念性自由;费尔巴哈通过克服宗教异化在其“联合体”中实现“真爱”的类自由;马克思由通过消除劳动异化的方式在共产主义的联合体中实现创造性生产的类自由。“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人道主义=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定、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5月版,81.)

三、马克思共产主义体系建构中“类本质”的隐性前提规定

1、“类本质”是一个具有生成性的一个历史过程,共产主义就是“类本质”完成的终极状态;

2、共产主义的生产方式“自由自觉的创造性活动”,这就要求创造者已经达到了一个绝对的、无限内在丰富性的类存在,否则就无法实现其“自由的创造”。其上午打渔,下午狩猎,晚上谈哲学的职业自由转换只能沦为梦想;

3、共产主义的分配方式是“按需分配”,同样只有在每个个体都完成了类自身的“充实”性的前提下才能保证“需求”的道德性、公正性,否则就是一个被指责为“共产共妻”的恶人的世界;

4、共产主义的组成方式是“自由人联合体”,作为自由人的个体必然也是一个充实的类自身。否则,国家、法律和道德等不可能成为不需要;

四、我们对于马克思“共产主义”认识中存在的理论误区

1、离开了“类本质”的内在规定,而单纯地追求通过社会制度(或生产关系)的变革去实现人的自由和解放;

2、离开了“类本质”的内在规定,而单纯地追求通过劳动异化的消除去实现人的自由和解放;

3、离开了“类本质”的内在规定,而单纯地追求通过阶级斗争去实现人的自由和解放;

4、离开了“类本质”的内在规定,而单纯地追求通过追求生产力的片面发展去实现人的自由和解放。

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

2011 1114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