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规下注平台(中国)有限公司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学院概况  本科生  研究生教育  科学研究  招生就业  新闻中心  学科设置  精品课程 
博士论坛
 21世纪论坛 
 博士论坛 
 MPA论坛 
 
   
当前位置: 首页>>学术论坛>>博士论坛>>正文
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博士论坛第157讲
2011-12-29 10:22  

题    目:“性具善恶”——佛性与人性的结合

主 讲人:金刚博士 

时   间:2011年12月12日  下午3:00—5:00

地   点:崇山校区 博远楼401

 

内容摘要:

一般认为,智顗(538-598)晚年提出的“性具善恶”以其“一念三千”,“十界互具”为理论基础,但从这个角度看不出佛性和性善的关系。如果我们考察“性具善恶”这个概念的推演,可以看出这个结论来自于两个不同概念的结合,由此我们可以重新看待天台哲学的“性具”思想。

一、什么是佛教的善恶?

首先善指“顺益”、“顺理”、“顺体”,即随顺佛法、佛理,能使自己和他人受益。《菩萨璎珞经》卷下有:“顺第一义谛起名为善,背第一义谛起名为恶。”“善有二种义:谓取爱果义,善了知事及彼果义。不善法者,谓与善法相违,及能为障碍,由能取不爱果故,及不正了知事故。”(《瑜伽师地论》卷三)

总而言之,首先,在佛教中善恶是指行为,不存在抽象的、与行为无关的善;其次真和善是统一的,真的一定是善的,善的一定是顺应真的。第三,从最终的意义上来说,善恶本性也是空的,如梦中所做,所以佛性不能说为善。

二、什么是佛性?

佛性就是佛的体性,还有一个意思就是成佛的可能性。

对佛性的讨论,来自早期佛教对心性的讨论。大乘佛教继承大众部等派的 “心性本净,客尘所染”的说法,并且认为“本净”的含义就是空。“一切众生心本净,清净无秽如虚空,凡夫不知心性故,说客烦恼之所染。”(《大集经·虚空藏菩萨品》)“心性空性等无有二,众生不知心性净故,为欲烦恼之所系缚。”(《大集经·陀罗尼自在王菩萨品》)龙树解释的更清楚。“毕竟空即是毕竟清净,以人畏空,故言清净。”“心中实相不可得,是心性不生不灭,常是净相。”(《大智度论》卷63)

佛的体性就是事物的真实体性,就是空性。同时也是成佛的内在原因,就好像土中有金性,才能炼成金一样,人本性中有佛性才能修成佛。

三、佛性有什么特点?

 “所言性者。释有四义。一者种子因本之义。……二体义名性。……三不改名性。……四性别名性。”(净影慧远《大乘义章》卷一)

四、中国人以善性解释佛性的传统

中国人一开始就找到了性善和佛性的关系。最早期的涅槃学专家竺道生(355—434)把佛性就解释为“善性”。“本有佛性,即是慈念众生也。”(《大般涅槃经集解·如来性品》。当然,他对善的解释绝对符合传统佛教的定义:“善性者, 理妙为善, 返本为性。”(《大般涅槃经集解·德王品》)善就是真,就是觉,所以把佛称为善也无不可。“先释佛果八事也。一尽者。谓尽一切惑也。翻恶既尽。即称善性也。”“如来既人之名也。觉者。从结使眠觉也。善相者。涅槃惑灭。得本称性。如来直善而已也。”(《大般涅槃经集解·德王品》)。

道生之后,这种情况依然存在,而且有可能是普遍的。比如柳宗元在为慧能大师死后的碑中写到“其教人始以性善,终以性善,不假耘锄,本其静矣。”(《曹溪大鉴禅师碑》)梁代宝亮等撰《大般涅槃经集解》“若阐提有佛性,佛性是善,何故言断诸善根?”(卷53)“诸宗既不知性具恶法,若论九界,唯云性起。纵有说云圆家以性具为宗者,只知性具善也,不知性具恶。”“只一具字,弥显今宗。以性具善,他师亦知;具恶缘了,他皆莫测。是知今家性具之功,功在性恶。”(宋代知礼《观音玄义记》卷二)佛性是清净的,而且佛是纯善的,那么佛性自然是纯善无恶的。对此似乎已经被普遍接受,所以,当天台宗提出性具善恶的时候,在佛教界引起了很大的震动。从这种震动可以看出,中国人认为性善和佛性是等同的,或者说认识到了它们的相同点,但是对于它们的不同点似乎没有注意到。这个区别就是:中国人说性善是本性中有伦理的内容。

中国佛教很大特点是用具有中国伦理色彩的善恶范畴,替代了具有印度佛学色彩的染净范畴,来讨论心性和佛性。

但是一直以来,中国佛教只是模糊地使用,并没有明确地提出性善的观点。直到天台宗创始人智者大师提出“性具善恶”。

五、什么是性具善恶?

简单地说就是佛不断性恶,一阐提不断性善。“阐提断修善尽,但性善在。佛断修恶尽,但性恶在。”(《观音玄义》卷上)

六、如何得出“性具善恶”的结论?

这里首先要说明,智顗在任何时候所使用的定义,佛性和善恶都是符合佛教传统的定义。“善顺实相名为道,背实相名非道。若达诸恶非恶皆是实相,即行于非道,通达非道。若于佛道生著,不消甘露,道成非道。如此论善恶,其义则通。”(《摩诃止观》卷二下)“善恶之性,性本自空”(《法华文句》卷一下)

 “云何三佛性?佛名为觉,性名不改。不改即是非常非无常,如土内金藏,天魔外道所不能坏。”(《金光明经玄义》卷上)

但是不变之佛性,加上善恶,则善恶成为法尔具有,不可断坏。

 “问: 缘了既具性德善, 亦有性德恶否? 答: 具。问: 阐提与佛断何等善恶?答: 阐提断修善尽, 但性善在; 佛断修恶尽, 但性恶在。问: 性德善恶, 何不可断?答: 性之善恶, 但是善恶之法门。性不可改, 历三世无谁能毁, 复不可断坏。譬如魔虽烧经, 何能令性善法门尽? 纵令佛烧恶谱, 亦不能令恶法门尽。如秦焚典坑儒, 岂能令善恶断尽耶?”(《观音玄义》卷上)

佛是否能行恶?

 “问: 阐提不断性善, 还能令修善起; 佛不断性恶, 还令修恶起耶? 答: 阐提既不断性善, 以不断故, 还为善所染; 修善得起, 广治诸恶。佛虽不断性恶, 而能达于恶, 以达恶故, 于恶自在; 故不为恶所染, 修恶不得起, 故佛永无复恶。以自在故, 广用诸恶法门, 化度众生。”(《观音玄义》卷上)

佛不行恶,是因为达恶本性,达恶本性实际就是善的定义。所以这里没有使用传统的善恶定义。

问题:

1、提出“性具善恶”的目的

智顗所说理由是否必要?

 “佛亦不断性恶,机缘所激,慈力所熏,入阿鼻同一切恶事化众生,以有性恶,故名不断。”(慧思《大乘止观法门》卷三)

 “以自在故, 广用诸恶法门, 化度众生。”(《观音玄义》卷上)

2、“性具善恶”和“一念三千”、“性具三千”“十界互具”的关系

 “善恶二途,不出十界;修恶之极,莫若阐提;修善之穷,岂过诸佛。二人论性,善恶俱存,性善且对阐提,性恶且论诸佛。二人不二,三千理均,故得阐提有成佛之期。”(遵式《天竺别集》卷下)

关闭窗口